2009年8月17日星期一

陸羽仁 - 金融High Tea:十字路口等突破

港股近日好像迷失方向一樣,走上走落,以上周五為例,恒指早上曾升至21,037點,但受內地股市下挫拖累,恒指下午反覆下跌至20,640點,但內地A股3時收市後,港股又升番上去,收報20,893點,升32點。現貨收市後期指再抽高,收報20,936點,升172點,比現貨高水43點,上周五整日市況就好似一個大圓盤咁,跌完又升,顯示港股又唔想跟足內地股市跌。

到周五晚美股市場,美國消費者信心意外地回落,據路透/密芝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從7月的66點,回調到呢個月的63點,市場原本預計指數會升上69點,怎料不升反跌,消息令美股下挫,杜指收9321點,跌76點,跌幅0.8%。在美國上市的港股預託證券折合收20620點,比香港收市低273點。

最近有朋友問起我,點解港股好似唔上唔落?我相信港股受美股和內地股市兩大力量拉扯,美股向上,剛剛在上周五杜指還創了日中高位9398點,雖然後來回落,但美股還在反覆創新高的格局中;但內地股市就唔係幾靚仔,上證綜指從3478點的高位回落,接連跌穿3300點、3200點的重要關口,上周五連3100點的關口都穿埋,收3046點,從高位已下跌了12.6%。如果上證綜指連3000點大關都跌穿,就會衝向2800點,若計高位回落20%,就是2782點,剛好在2800點旁邊,高位回落20%都算深度調整了。

內地股市仍在尋底

其實內地股市今年在低位反彈上來,中間未曾經歷過一次像樣的調整,每次跌100幾點又上,一條氣咁衝上來,所以內地股民對股市本來信心十足,認為今次頂多跌到3100點就可以收工,但目前內地股市卻未顯露應有支持力,好快連3100點都穿埋,直殺向3000點這個60天平均線,暫時未確認調整的底部係幾多點。

內地股市近期之跌,表面看是擔心中央進行所謂「動態微調」,以及預期銀行貸款會大幅減少,結果上周公佈內地銀行7月份的新增貸款數字果然是大降,但阿爺早前已澄清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」不會改變,市場卻好像未為所動,未有止跌反彈。熟悉內地證券業的中環茶友相信,這是早該出現的調整,股市無理由從低位反彈了一倍以上,而無合理調整,所以話政府收緊銀根也只是藉口而已,股市本來都想跌,當然亦不能排除有大基金早已部署要在調整中獲利,既然早前升得太急,如今又不妨踩多兩腳。

大摩估10月後才緊縮

我認為阿爺忍受不了股市急跌,因為內地經濟基本因素依然疲弱,若股市跌得太急,不但不利信心,就連消費也受影響,不過這也不等如一調整阿爺就要出重招去救,不排除阿爺等個市跌得深少少時才出手,那時由於調整幅度已夠,阿爺出手成功機會也大一點,暫時只是出出口術,例如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就話:「推動股市發展有利因素在累積。」只是講講好說話,未出重招。說到底,阿爺想見到的是一個溫和向上的股市,不是暴漲、也不是暴跌的股市。

內地股民怕宏觀調控又來,等如上升市已結束,將會開始漫長的調整,他們之前炒得誇張,如今又驚得過份。摩根士丹利的分析較可取,他們認為如果人們擔心中國將收緊過份寬鬆的貨幣供應,這個趨勢已經開始,但這不等如會緊縮貨幣供應,大摩估計緊縮政策到來,會是10個月後的事,即是明年6月的事情,現在不用太過擔心。

深入點看內地的股票,也很有意思。A股跌幅加劇,基金也減貨,在上周五內地A股市場中,中石油和中石化雙雄、鋼鐵、煤炭、有色、化工、金融等成份股跌幅較大。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由對上一周的33.4倍急降至27.5倍(只有銀行和採掘業市盈率較低),也使得上海和深圳兩市A股的總市值降至21.1萬億元人民幣,一周損失1.4萬億元市值。上周內地A有色金屬股的資金淨流出金額最多,達到41.4億元,相對地旅遊、商業和醫藥三個消費行業的淨流出額最少,不足1億元,顯示資金憂慮「動態微調」會阻減工業增長,所以沽出有色金屬股,部份資金換入消費行業股票,相信消費行業不受這一波行情影響。

香港股市不是跟足內地股市調整,上周五尾段內地股市收市後又炒番上去,就是港股不大想跌的一個證據,起碼是把即日鮮的期指淡友殺清。在內地跌得好緊要的內銀股,在香港企番定,以上周五為例,招行(3968)落實10供2供股,股價升3.4%;建行(939)、工行(1398)及中行(3988)午後倒升0.3%、0.8%及0.5%;交行(3328)倒升0.2%,較細隻的中信銀行(998)更升3.4%。

本港經濟V形反彈

如今港股受美股和內地股市兩大力量左右,有點唔上唔落。上周五港府公佈第2季數據,經濟明顯反彈,第2季本地經濟(GDP)按年跌幅收窄至3.8%,比首季跌7.8%大幅改善,第2季貨物出口按年跌12.4%,但比今年第1季卻反彈11.6%,顯示經濟正從谷底反彈,走出衰退。政府亦調高全年經濟增長預測,由5月時估全年經濟跌5.5%至6.5%,向上修訂為跌3.5%至4.5%。

雖然早兩日長實(001)主席李超人講過唔好期望歐美經濟可以V形反彈,但香港和中國的經濟卻出現典型V形反彈的形態,香港經濟在今年第1季經濟的跌幅已見底,第2季跌幅減少,已從谷底向上,去年9月雷曼爆煲,經濟開始轉差,所以去年第3季GDP的基數已開始下降,到去年第4季更急降,基數更低,所以今年第3季GDP和去年比已較易有正增長,若走勢持續,今年第4季更有好大機會有明顯正增長,今年香港和內地的GDP增長圖表最後好可能形成一個V字,造就最型典的V形反彈。至於美國可唔可以V形反彈,就真係要睇睇先知喇。

A股去向後市關鍵

不過香港經濟雖然唔錯,但唔可以左右本地大市,恒指成份股之中,只有本地地產股和銀行股較受本地經濟影響,除此之外,控(005)和大量紅色股受內地和外圍影響,所以本地經濟數字良好,不等如股市可以大升。恒指近期在20300點至21100點上下浮沉,股市有點悶,但我認為這個狀況不易持續,踏入8月尾段,大市會走出方向,唔係向上突破,就要回落。唔好以為咁講等如無講,因為大市並不是非升則跌,可以唔上唔落好牛皮,而在目前的市況中,有些愛炒的朋友喜歡炒上落,見高沽,見低,走波幅,搵到些少,更有甚者在上下位沽期權搵食,想兩邊期權金都收晒。若炒波幅者定好止蝕,股市突破的風險尚可控制,沽兩邊期權風險極難控制,若最後個市走向一個單邊,虧損可以好大,回報和潛在的虧損不成比例。

家美股向上趨勢未扭轉,若內地股市在短期內見了底,穩定下來,甚至再來一個大反彈向上,咁港股就會向上突破。相反,若內地股市企極企唔穩,不斷向下,等等美股都短期見埋頂,開始向下調整,港股失去支持向上的動力,就會向下爆了,所以未來幾日內地股市走向相當關鍵。

馮其十:滬綜指數 仍有上升空間

A股股民8月份遭遇今年以來最大挫折,4日滬綜指數創出反彈新高3478點後,其後9個交易日股指跌去400餘點,跌幅達12%,兩市一周內蒸發1.4萬億市值。由於7月下旬不少機構剛剛上調股指預期,此次下跌出乎投資者意料。

3478點究竟是中場休息還是牛市終結,各類分析莫衷一是。其實對目前A股市場而言,決定市場的因素主要在於流動性、上市公司基本面和宏觀經濟走勢。

流動性仍充裕 或為暫時調整

通過分析可以發現,A股基本面和政策面目前未發生根本變化,A股調整或為暫時調整。流動性是本輪反彈的主要支撐,7個月接近8萬億的信貸資金部分流入股市,造成資產價格重估。而8月4日以來的調整,主要源於央行表示貨幣政策操作上動態微調及一系列微調動作,股民對流動性預期發生變化,紛紛獲利出場觀望。

不過通過研究美國30年代大蕭條和70年代滯漲的危機治理發現,寬鬆貨幣政策退出的原因通常是通貨膨脹,而通脹通常要兩年後出現,股市上漲時間通常與寬鬆貨幣政策時間一致。

也就是說,央行到2010年中期可能緊縮貨幣政策,眼下經濟全面復蘇之前,貨幣政策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,流動性寬裕無虞,到緊縮貨幣之前,股市上漲可期。

此外,流動性來源還包括熱錢和儲蓄活期化等。據估計,熱錢三季度達2500億美元。從7月M1和M2數量可以看出,儲蓄活期化趨勢更加明顯,這部分資金也有可能進入股市。

企業基本因素好 估值尚合理

而股指連續攀高,資金充裕是外因,企業盈利增加則是內因。截至本月13日,滬深兩市503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年中報,除去3家新上市公司,500家企季度利潤環比增71%,營業收入增22%。有分析預測,在寬鬆貨幣政策不變情況下,今年上市公司業績有望增二成,2010年業績增25%。

據測算,截至8月12日,滬市靜態平均市盈率僅28倍,如2009年業績增二成,動態市盈率便降至22、23倍。A股估值有些偏高,但作為新興市場尚屬合理,還有上漲空間。

至於宏觀經濟基本面,則影響股市長期走勢。最新發布的7月資料顯示,CPI和PPI已經連續6個月走低;出口降幅雖然縮小,短期內不可能恢復到危機前水平。總的看來,經濟依舊不景氣,這也預示著在「保增長」邏輯下,寬鬆貨幣政策暫不會變。

經濟未復蘇 料政策不變

從長期看,內地經濟已開始企穩回升,社科院學者認為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全面復蘇,經濟增長進入新一輪周期,對股市形成長期支撐。

從去年11月以來,A股股指從1600多點一口氣漲至3400點,八成個股翻番,一成個股漲幅超3倍,從技術上講,漲多了自然要回調。如以上分析成立,流動性、股指和基本面支援股市向好,則A股目前調整僅為震盪築底,在鞏固基礎上,仍有上升空間。

Louis-Vincent Gave:別再過度看好亞洲 中國經濟回升僅虛火

僅一個季度,終於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!數個月前,我們還被大量客戶批評維持中國2009年及2010年的經濟增長達到8%以上的預測;然而,今年3月時還忙碌地將中國經濟增長降低至5%或以下的券商,現在卻忙碌地將2010年經濟增長預測,調高至雙位數字。本欄的長期讀者應該知道,與平時一樣,我們不會羞於表態看好向上趨勢,但今天,我們仍然抗拒像券商般調高中國的前景展望。

中國貿易順差由1998年至2002年穩定地處於300億美元,到2008年已增加至3000億美元,數年間10倍的升幅,予人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。但感覺歸感覺,貿易順差絕非必然的事情。我們預計,今年中國海關公布的貿易順差,將會減少接近三分之一,至大約2100億美元。此外,除非外部需求突然大幅度上升(但我們並不相信會發生),貿易順差會於2010年進一步減少。至於跟GDP的比率,料會由2007年高峰期的8.8%,到今年降至5.3%,而到2011年至2012年,順差可以降至佔GDP約2%。

順差收窄過快 或拖慢經濟增長

當然,對於全球和中國長期結構增長前景來說,中國順差減少是一個正面發展。不過,順差收窄速度加快,將會是中國未來18個月的經濟增長的一個重大阻力,而在當前入口價格升、出口價格下跌的大環境下,情將尤為明顯。

年初至今,順差並沒有太大異樣,主因是08年夏天商品價格高企,變相令進口貨值偏高。相反,今年上半年商品進口貨值大減,自然令淨出口相對強勁。然而,踏入8、9月份基數效應逐漸消失,加上中國入口商品資源的數量大幅上揚,下半年淨出口對經濟的負面影響,勢必較上半年更為顯著。

庫存過多 外銷保留皆困難

上述情亦可能出現另一情境。年初至今入口的商品數量遠超實際所需,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鐵礦石,與此同時內地生產的鋼鐵、鋁材數量超越本土市場的需求,今年較後時間入口量或會急挫,順差前景並非如此悲觀。但要注意的是,產量超過需求,主因是地方官要求持續生產來拉動經濟增長,結局是大量未能售出的庫存將湧入國際市場,順差確實會因而反彈,但同時帶來更多貿易摩擦。這個發展方向的另一可能性,就是中國將過多庫存保留在本土,但今年的GDP數字之中,將包括巨額庫存,基數效應兼去庫存化下,明年經濟增長便會受到拖累。

GDP是否雙位數增長不重要

無論如何,沒有雙位數字增長並不重要,保持8%增長便足以應付未來2至3年的挑戰,而重要的是這對投資者有何意義。

中國增長和資產泡沫是當前的熱門題目。上海市長韓正最近便投訴,上海住宅樓價上升得太快,中央有必要採取措施為市場降溫;官方報章《人民日報》社論又警告讀者不要參與資產泡沫遊戲。年初至今為金融體系和經濟注入高達2680億港元,以捍衛本港聯繫匯率制度的的金管局總裁任志剛,又警告資產價格泡沫會對金融穩定有負面影響,並指當局可採取措施限制信貸擴張。毋須多說,上述的官方評論,配合升多時的內地股市,市場自然會預期中央的政策取態可能會提前收緊。

內地有能力限制信貸防泡沫

幸運地,中國是一個真正能夠採取措施限制信貸擴張的地方。舉例說,我們長期相信中國採取「口軟手硬」(tal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)的態度,意思是當市場過熱,中央可立即要求各大商業銀行放慢貸款的增長速度,若不獲配合便有強硬手段的後,而通常這一便是反貪腐。這一招可收殺雞儆猴之效,跟存款準備金、加息等貨幣政策工具相比,效用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呢!

限制資金流 濠賭股首當其衝

若我們認真地看清中國的潛在收緊政策,澳門的賭業股便會首當其衝,因為中國其他的非正統貨幣政策均要利用澳門,一個能令在陰暗處的資金重見天日的地方。

事實上,對於中國來說,澳門的單一社會目的,以及允許其繼續生存,就是透過賭將一些原本會埋藏在墊或後園下的資金重見天日。當中國希望降低貨幣的流轉速度,最容易的方法就是限制內地居民訪澳。但有趣的是,近期澳門股如新濠(0200)、信德(0242)等均續處高位,投資者似乎暫時並不憂慮政策將會收緊。

無論會發生什麼,政策前景出現變數,估值亦不再吸引,投資組合宜由偏重亞洲變為多元化,無疑是一個更合理的決定。

高志堅:內地新投資銳減4成

上周二,中國一天內公布所有7月份經濟數據。其中最令筆者感興趣的,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放緩的問題。從整體大數來看,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,按年增長29.9%,近三成的增幅,仍然相當強勁,但若比起6月的35.2%,已經急降了超過5個百分點。

再看細數,令筆者最擔憂的是新開工項目的計劃投資總額,由6月的20530億元(人民幣,下同),降至7月的11737億元。即按月減少了43%。若計算按年的升幅,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總額7月按年升60.5%,比起6月的68.1%增幅,亦放慢了7.6個百分點。

從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總額,可以預示未來固定資產投資的走勢。筆者不清楚這個金額在7月下降,有沒有任何天氣或季節性因素存在。有分析員指,這可能是因為4萬億元相關的基建工程已開始得七七八八,因而新開工投資額放慢。無論是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,又或者是新開工項目投資總額的增速,都見到今年5月是高峰,6月及7月已在持續回落。

上月1.1萬億元的新開工投資項目,相比起去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約6000億元,已經是不小的數目。但大家仍值得留意這個數字未來會否持續回落。

另外,房地產的投資,在1至7月按年增長11.6%,增速較1至6月的9.9%加快,看來是好消息。不過,若拆分每月的數字,7月新增房地產投資3215億元,較6月的4340億元,亦減少了26%。

令筆者感到大惑不解的是,中國投資增長明顯減速,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卻未有回落。倫敦商品交易所買賣的期銅價格,上周尾段更升上每噸6381美元的新高。

當然銅的價格走勢可能與歐美需求有關。但若中國的固定投資金額持續回落,由水泥,到鋼材、銅、鋁等的需求,都會減少。內地的資源股A股上周已急挫,香港的H股反而在低位有承接。短期內筆者對資源股、及基建股會抱較審慎的態度。

若股市續有調整,開始值得留意的是內房股,自7月傳出銀監會收緊第二套房的借貸之後,內房股便一直跑輸大市。不少內房股在7月初已見近期高位。但到底銀行有沒有減少放貸呢?從7月人行的數據看就未見到了,7月內地新增貸款大幅減至3559億元,其中有1887億元是居民戶的中長期貸款,絕大部份相信是按揭。一個月借出1887億元,相對上半年5905億元,7月份按揭貸款肯定仍維持在高水平。

楊智佳:建行港交所強勢 值博率高

內地A股從高位下跌逾一成,短線已具值博率,因此投資者可留意能夠受惠A股反彈的股份,其中處於恒指成分股強弱形勢圖「強勢區」建行(0939)可秤先,至於具「直通車」概念的港交所(0388),稍後亦有機會跑贏大市。

本報自行開發的十字圖,Y軸代表每隻成分股1年升跌幅度,X軸則代表每隻成分股每周升跌幅度,中心圓點位置為恒指1周及1年升跌幅,以中心畫出一個十字,則形成一幅十字圖。十字圖右上角為持續「強勢區」,右下角區屬「轉強區」,左下角乃持續「弱勢區」,左上角是「轉弱區」。

美國密歇根大學上周五公布8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,出乎意料之外出現下跌,拖累美股下滑,港股ADR於上周五美股交易時段亦偏軟。

不過,下周初港股會否下跌,仍要視乎內地A股表現而定。由於內地A股從高位回落超過一成,相信進一步下調幅度有限,短線有條件見底反彈。股份方面,內銀股近期已回復強勢,其中建行表現不俗,值得留意。

近期市場一直擔憂中央收緊信貸,內銀股下半年信貸增長將會放緩,不過,中資銀行息差於第2季已見底,下半年有望回升;至於近月A股市場表現理想,亦有望帶動銀行的費用收入上升,相信內銀股下半年業績表現亦不會太差。

建行盈利前景料最佳

券商普遍預期,建行的盈利前景最為理想。估值方面,建行的預測09年市帳率為2.4倍,預測股本回報率約20%,市盈率12.8倍,屬合理水平,具中線持有價值。建行亦將於本周五公布的中期業績,有機會為市場帶來驚喜,值得留意。

此外,券商法巴早前預測,「港股直通車」措施將會以不同形式落實,一旦於可見將來成事,長遠仍有望刺激港股交投,對港交所的正面影響實在難以估計。再者,港股已步入牛市,中線仍有望上升,交投亦會繼續增加。這樣看來,港交所中長線盈利前景仍值得憧憬,但其預測09年市盈率已達到34倍,現價談不上廉宜。

港交所大漲小回 180元止賺

不過,港交所股價一向緊貼大市表現,近期走勢亦相當硬淨。於7月下旬港交所股價展開升勢以後,踏入8月亦只呈窄幅上落,並沒有出現明顯回吐,反映承接力不俗。現價買入的話,可視跌穿140元的平台阻力線作為止蝕位,中線可留待股價升至180元以上才沽出。

張兆聰:持盈保泰待方向明確再入市

美國消費者信心連續兩個月下跌,道指上周五跌76點,連升4星期後終於出現輕微回吐。率先看好全球股市的Traxis對基金經理碧斯,亦認為美經濟可持續復蘇,但由於股市累積升幅驚人,後市要繼續做好的難度加大。內地方面,上證指數上周五報3046點,跌穿50天移動平均線,是反彈以來的首次,反映內地投資者信心開始轉弱。

中美股市似乎已見短期頂部,但港股卻在期指支撐下續處高位。雖然後市較難估計,但先增持現金,待大市出現明確方向後再行入市,還是較明智的部署。

雷曼倒閉令金融系統近乎停止運作,在全球政府聯手推動下,金融市場和經濟活動已迅速回復正常,而正所謂跌得深彈得快,市場又將焦點放在按季度的改善,一時間全球好像回到07年好景時,資產市場表現尤為強勁。

美失業仍嚴重 內地出口難看好

不過,雷曼倒閉只是導火線,海嘯的主因是樓市膨脹支持歐美消費者過度借貸消費,就算經濟重返正常軌道,這個惡性循環亦肯定不復存在,經濟缺乏泡沫支持,就業市場仍會持續疲弱。

要注意的是,當美股由低位反彈50%、中資股反彈以倍計,反映的已不是經濟重返正軌,而是企業明年就賺大錢,這就不單只要求按季增長,經濟活動處於什麼水平就更為重要。然而美國失業率和銀行壞帳率均接近10%,中國的出口自然好不到那裏,筆者看不到當前全球經濟能跟06、07年高峰期相比。打個比喻,一名總經理被裁後,失業一段時間後找到一份經理的工作,做經理當然遠勝失業率,但卻跟總經理時不可同日而語。

內地方面,跌穿50天線意味中線偏弱,而10天線和20天線又轉升為跌,前者又低於後者,短線走勢相當差。以10月低位開始的升浪計算,上證指數現時已調整了23.6%,較高位就跌了10%,而期指支持下港股就從未調整。筆者對於上星期的期指買盤的持續性存疑,而假設跟隨祖國由高位調整10%,恒指便要下試19000點,很多周期性股份的跌幅更會超過10%,繼續建議大家持盈保泰,靜待明確方向出現後再作決定。

江宗仁:各央行政策 仍重經濟增長

上周五外圍形勢本來不俗,亞太區股市不少上揚,外資繼續流入台韓等股市,奈何港股受制於A股不濟,恒指高開後反覆回落,及至內地股市收市後,恒指自低位反彈了200多點,最終能倒升32點,幸保不失,以20893點收市。周五晚道指跌70餘點,料會令恒指低開,恒指防守線仍可定在20500至20600點間,各國央行仍以振興經濟為要務,貨幣政策仍有利環球股市。

交行(3328)、工行(1398)與建行(0939)將於本周三至周五依次公布半年業績,而內房股龍頭中國海外(0688)今天亦會派成績表,周四則為富力地產(2777),內銀及內房股均是業績增長較有把握及估值相對吸引的中資股,若它們的業績對辦,有機會為本周市帶來新動力。

A股仍會是股民之憂,上證周五已跌至近3000點,收報3046點,裏裏外外都愈來愈多聲音說A股已形成另一次泡沫。本周三,光大證券以超過50倍的市盈率掛牌,也令市場擔憂它會否跌穿招股價,觸發A股另一浪的大跌。

內房內銀業績 或可增大市動力

A股自3月至今升了約60 %,若以升幅論定是否泡沫,則不少股市也有類似的升幅,香港自3月低位升了87%、標普500指數升了50%、日股升了50%、巴西股市升了57%,何以大家都指A股有泡沫呢? 一來是一貫的形象問題,二來也因A股的估值比其他市場高。

圖1是上證指數的往績市盈率走勢,上周五收市價計為32.9倍,但2007年10月A股見頂時則為52倍,現水平A股相較瘋癲時仍有一段距離,反映大市值股份的上證50指數,周五的市盈率又低一些只是24.8倍(圖2) ,高峰時為52.2倍,反映大藍籌離見頂時的估值更遠了,而本港上市的內銀及內房股的估值,不少連歷史平均水平也未觸及,這些股份今明兩年券商普遍仍預期有不俗的盈利增長,更難用泡沫形容。

在A股市場上,確有不少股份的估值十分昂貴,很明顯近期的新股光大證券與中國建築都以超過50倍的市盈率招股,泡沫味十足,但整體股市的估值跟07年高峰比較仍距離頗遠。上證近期的跌市,相信仍只是一次調整,短線可以2900點作為防守線。

現時市場上流傳對後市的三種憂慮,一是各國政府及央行過早撤走振興經濟的措施,二是企業盈利的改善難持續,三是各國政府的振興措施只能起一時的穩定作用,多年來潛伏在經濟中的泡沫要很長時間才能清理。

先談過早撤市的風險,歷史經驗說明這確有前科,不過,正所謂前車可鑑,各地央行及政府目前最憂慮的仍是經濟,而非通脹。英美央行上周對這方面所發出的信息十分明確。

A股泡沫只屬局部

英倫銀行的通脹目標為2%,上周該行的通脹報告已公布今年無法達標,行長金默文要寫信向首相解釋為何無法完成任務,英倫銀行還表明就算中期要達至目標也有難度,故早前擴大了量化寬鬆政策規模。

聯儲局有維持物價穩定和就業的雙重功能,它的貨幣政策往往要在兩者之間找一個平衡點,上周的議息聲明已很清楚,平衡點仍處於經濟增長的一方,通脹有排都毋須憂慮。由格林斯潘到伯南克,他們的貨幣政策都側重於經濟增長,保持繁榮、生產力發展。在經濟危機出現時,更擴大至金融穩定,可說是無遠弗屆,格老雖然經常公開說貨幣政策的考慮範圍不涉資產價格,所以,就算見科網泡沫,也不會以收緊銀根遏止。不過,實際上,在資產市場陷入危機,例如樓市泡沫爆破,危及經濟,貨幣政策又要出動了。

這種無遠弗屆的調控經濟周期方式,雖然受到自由經濟學者的詬病,甚至批評是製造一波又一波資產泡沫的因由,但是,聯儲局的確在金融市場塑造出一個救世主的形象,它的一言一語,成為牽動千萬億財富滾動的動力,07年底聯儲局開始大幅減息,觸發油價衝上每桶150美元,08年底聯儲局推出量化寬鬆政策,3個月後環球股市展開了今次巨大的升浪。

聯儲局起指點市場作用

既然聯儲局最新的貨幣政策眼點仍是經濟增長,把通脹放在一旁,股市可釋去一重憂慮了。道指上周五雖然跌了77點,但只是上一步,跌半步而已,前一天才漲了120點。

不少評論說美股已貴,標普500指數自3月初至今升了近五成,市盈率達18.5倍,是2004年以來高點。而次季企業盈利雖較預期為好,但總是靠削減開支及政府支持,不少企業銷售仍是倒退,所以美股升勢已盡。

市場總有人看好,有人看淡,才會有交易。通常也是好淡各有理據,次季企業盈利質素欠佳,復蘇沒有實質的銷售支撐,這論點是對的,因為是事實,但這也是歷來經濟復蘇的過程,盈利會較早復蘇,因為企業可透過裁員降低成本,而銷售增長則要待下一個階段,到時需求會出現持續增長。若這情沒有出現,則復蘇期待便會落空,經濟可能會再探底,各地政府須推出第2輪的救市措施了。

施慧雅:寬鬆政策 短期難變

港股上周大致呈爭持局面。本港各大藍籌股,公布的業績大致上符合市場預期,甚至比市場的預期略佳,可見現時港股的基本因素並不太差。

不過,外圍股市在過去一周有點轉弱和反覆。內地A股出現調整,美股表現亦欠缺明朗方向。值得留意的是,美國聯儲局的議息會議結果,並無過分超出市場預期,不過,美國經濟可逐漸走出危險期已成為市場共識,所以市場偏向相信美國早晚會加息,相信這一因素會成為港股的一項重要變數,始終投資界普遍視香港為一個對息口敏感的市場。

歐美日經濟仍嚴峻

當然,以目前情勢看來,即使美國經濟可走出危險期,其復蘇之路有機會是既長且鉅;另外,歐洲和日本經濟亦不見得比美國為好。面對如此的大環境,相信環球經濟的寬鬆貨幣環境仍會持續一段時間。

值得留意的是,過去多個月來的環球寬鬆貨幣環境及股票市場的上升,已經為環球投資市場創造了一批新的游資和財富,以及令一些早前不願意承擔任何風險的資金,變得稍為願意承擔一些風險,這些資金有機會於未來幾個月對環球投資市場持續發揮影響力。

美股若不就 礙經濟復元

另一方面,慧雅認為美國聯儲局亦應會明白,若美國的股票市場表現如未理想,一定程度上會阻礙美國樓市與實體經濟復蘇的步伐。

總括而言,慧雅認為港股正面對調整壓力,但基本因素並不差,慧雅仍認為最適宜的應市策略,是在潛力並不太高的股份中鎖定利潤,儲足資金,靜候機會在低位吸納優質股。

李順威:海嘯後 買匯控的5大理由 估值變吸引

在7月間和一些朋友見面,話題總離不開金融市場,其中有幾則較特別的談話。我有一位朋友向來是匯豐控股(0005)的擁護者,每次見面都會問及「銀行」如何如何,以往我的標準答案都會令他失望,因為我總是說「銀行」是被港人寵壞了的股票,世界上有其他比「銀行」更好的選擇。

到了今年,我的答案變了,認為匯控有投資價值。但出乎意料之外,朋友的反應很冷淡,因為金融海嘯一役使他對股市已甚有戒心,連匯控也怕了;此外匯控由30.558元低位反彈至上周五的84.4元,升幅176%,也是令他卻步的原因。

另一位對投資有認識的朋友提到幾個有趣的觀點:一是他預測將來10年財經市場會有一兩次金融海嘯般的大波動,他打算儲定錢買貨,而我的反應是到時他就不會有此般想法。我問他今年3月時有沒有買貨,他說沒有,原因是當時「怕」——個很坦白的答案。談話中朋友還提及如果中國銀行(3988)跌至1倍市帳率時必定「傾囊」買入,我的反應仍是到時他不會作此般想法。

過往屬綜合性 估值存折讓

第三位朋友問及有什麼香港股票可以選擇,我提了新鴻基地產(0016)和匯控。朋友的反應很明顯:他認為我有敷衍之意。其實這很冤枉,當時新地股價尚在100元左右、匯控約70元,踏入8月則分別見121.5元及85元。這位朋友有興趣的倒是中資銀行股,無他,中國概念,增長二字夠吸引嘛,但他忘記了析現這個概念,試問現在市場有那個人不知道中資股是增長股,所以其估值早已析現了一定的增長期望。

這三個故事最少有兩個意義:一是恐懼與貪婪真的不折不扣是投資者的通病,第一、二位朋友的毛病是在不適當的時候來恐懼,第三位朋友的問題是貪;第二個意義是恐懼與貪婪的來源除了是人的天性外,主要是出於認知不足或偏差。

以前我不喜歡匯控是因為它的值博率不夠吸引,以及它的市場定位問題。自從匯控業務環球化,英美業務一般增長率不及亞洲及其他新興市場,匯豐的增長被拖慢了,但卻不等於它的風險真的分散了。

相對穩定 可炒英復蘇概念

而且匯豐再不是一隻純概念(pure play)的股份,買美國銀行股何不買摩根大通、買歐洲銀行(尤以東歐)銀行股何不買德銀、買投資銀行何不買高盛、買私人銀行何不買瑞信、買中國銀行股何不買招行(3968)、買英國銀行股何不……等等,誰想買英國銀行匯控好像什麼都有,結果是什麼也沒有,因為它在任何一個領域都不是一哥,除了在香港殘留下來的地位之外;事實上,在大部分情下,綜合性企業的股值通常是有折讓的,這減低了綜合性股份的吸引力。

但投資股票不是談戀愛,此一時也彼一時也,金融海嘯之後,匯控的吸引力大了,原因是:

(一)它放棄了競爭激烈的美國市場,轉為新興市場;

(二)英國經濟大倒退、地產市場大瀉,英國銀行大敗輸虧,匯控相對穩定的資產負債表使它的市場地位如鶴立雞群,變成英國復蘇概念的好選擇;

(三)匯控打算將全資附屬公司在中國上市,這強化了它的中國概念成分,以匯控能成功在社會主義加拿大的封閉銀行制度下賺錢,它在中國擴展的成功機會是很高的;

(四)匯控的壞帳撇帳有機會比很多同行早見頂,因為自2008年第4季起,匯控的壞帳撇帳已連跌兩季;

(五)匯控的股價下跌了。

壞帳料比同行早見頂

有些分析認為匯控股價由低位反彈近1.8倍,所以已不夠吸引。這個說法是割裂數字的,因為由低位反彈近倍的股票比比皆是,難道它們全不值得買入?豈不知上升2倍以上的股位必需經過上升一倍的階段?更重要的是股價的反彈幅度不能只看百分率,還要看有關股份的相對表現及回歸平均數的程度,以8月初股價計算,匯控的上升空間並不小。

亦有分析引用高盛證券的意見指匯控並不吸引,這帶出一個有趣的問題﹕不是大行的報告就是好的。高盛有很多重要及有影響的研究報告,但它對匯控的研究及投資建議卻是成績不佳。高盛在2007年4月匯控股價約在120元建議買入,直至匯控跌至80元才改為「持有」;在2009年3月30元低位,高盛仍建議沽售,直至匯控反彈至60元才改為建議買入(見圖)。這樣的成績實在平平,所以不要迷信大行的權威。

已反彈1.8倍 仍值得買

以上的分析並不是說匯控是我的投資首選,而是說匯控是可以考慮的投資選擇;我的看法是現在匯控的值博率高於中資銀行股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